山東弘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濟南弘賢書院璽墨書法培訓老師談如何寫好《圣教序》
濟南弘賢書院璽墨書法培訓是山東弘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屬的書法培訓專業(yè)機構,有書法水平很高的師資力量,常年開設軟硬筆書法班,書法培訓既面向大中小學生,還面向社會招收書法學員,同時還與多所學校合作,為學校培訓書法老師。《大唐三藏圣教序》,簡稱《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行書基本學習方法如下:
一、基礎筆畫的寫法
1、點的寫法:行書點的筆法變化比楷書豐富,它在楷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動勢和游絲.以斜點為例,其筆法為:順鋒入筆,略頓,蓄勢后向左下出鋒成鉤。兩點呼應:左點出鋒,順勢帶出右點,兩點之間筆斷意連,顧盼有情,聯(lián)系密切。斜點: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輕收,注意形態(tài)上與下一筆呼應。
2、橫的寫法:行書橫的筆法在楷書橫的基礎上增加了動感,尤其當多橫組合時,更強調彼此間的變化及映帶關系。其筆法為: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放。長橫:長橫入筆轉鋒的動作比短橫更顯著。以點代橫:行書無論短橫與長橫筆法均相同,即: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收(有時蓄勢出鋒成鉤)。
3、豎的寫法:行書豎的用筆與楷書相似,也分為懸針豎和垂露豎。其區(qū)別在于:行書豎畫有時不如楷書豎畫挺直,有時還出現(xiàn)游絲和出鉤,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lián)系。
4、撇的寫法:行書撇分為回鋒撇與出鋒撇。與楷書撇比較而言,行書撇更多曲折變化,且增加了回鋒出鉤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為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映帶關系。出鋒撇: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蓄勢后向左下出鋒,短促而有力?;劁h撇:順鋒入筆,轉鋒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筆,有回鋒之意而無回鋒之筆。
5、捺的寫法:行書捺分為出鋒捺、回鋒捺和以點代捺。對具體的筆畫而言,又有輕垂、方圓、長短、徐疾等變化,主要以體現(xiàn)行書的流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lián)系為原則。出鋒捺:順鋒入筆,向右下行筆,運筆遒勁果斷,頓筆后向右漸提筆出鋒。此捺與楷書寫法一致。
6、挑的寫法:行書桃的筆法比楷書更為豐富,這是為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關系。另外,由于有了曲折變化,行書挑的運筆速度也不如楷書挑那樣短促。挑:順鋒入筆,向右下頓筆,回鋒蓄勢后向右上行筆,提筆出鋒。
7、鉤的寫法:行書鉤的筆法與楷書相似,但頓筆的動作不如楷書明顯,常常是回鋒順勢出鉤,還需順勢映帶下一筆,以體現(xiàn)行書流暢的特點。折彎鉤:折彎筆行至尾端,回鋒蓄勢后向左出鉤,轉角處應流暢、自然、含蓄。臥鉤:弧線行筆至尾端,回鋒蓄勢后向左上出鉤,轉角處流暢、自然、含蓄。
8、轉折的寫法:行書的轉筆與楷書轉筆一致,也以圓轉、自然、流暢為原則。行書折的筆法與楷書有異,其轉角不如楷書顯著,極少出現(xiàn)圭角,也體現(xiàn)了行書的流動感。轉:筆法為邊轉筆邊行筆,應寫得圓轉、流暢,一氣呵成,忌猶豫不定。折:橫筆至尾端,折鋒下行,無明顯的頓筆與顯著的圭角。
二、結構
1、疏密,是指根據(jù)筆畫的多寡安排空間,筆畫多處使其更密,筆畫少處使其更疏,以疏襯密,以密襯疏,使疏密形成強烈對比。
2、收放,是指根據(jù)偏旁、部首形態(tài)的差異,而在大小、寬窄、長短上作夸張?zhí)幚?,造成部首之間大收大放的強烈對比,增加生動多變的趣味。
3、向背,常指左右兩部分(或作為主筆的兩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左右相向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外側,結體顯得飽滿;左右相背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內側,結體顯得瘦勁。
4、爭讓,是指偏旁、部首之間根據(jù)筆畫的長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讓,使相互之間揖讓有禮、顧盼有情,增添整個字團結和氣的氛圍。
5、參差,是指偏旁、部首組合時不作整齊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錯位,以避免呆板,增添靈動、生氣,使整個字在險絕中求得平衡。
歡迎到山東弘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屬的濟南弘賢書院璽墨書法培訓參加書法學習?。。?!